{$cfg_webname}
主页 > 机械机电 > 机械 >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来源:wenku7.com  资料编号:WK714965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WK714965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帮助
资料介绍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论文说明书10300字,CAD图纸8张,SolidWorks三维图,IGS通用三维格式)
本文运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提出了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中所必须的理论计算和相关强度校验,构建了玻璃瓶质量检测机总的指导思想,从而得出了该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优点是高效,经济,并且检验质量高,运行平稳的结论。

关键词:机械工业;玻璃瓶质量检测机;检测;结论
 
2.1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总体方案图
本次玻璃瓶质量检测机采用的方案为:人工将玻璃瓶放在检测的输送线上面,玻璃瓶顺着输送线移动到光电传感器的位置,光电传感器检测玻璃瓶的有和无,如果检测到有瓶子到来,就反馈信号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控制夹瓶装置的伺服电机转动,等待玻璃瓶的到来,当玻璃瓶随着输送带移动到夹瓶装置的位置,夹瓶装置夹紧玻璃瓶并悬空移动,于是光电传感器和摄像机开始工作,其具体的检测项目包括:
实现对无色及棕色玻璃瓶的在线检测,完成对所有尺寸和特定缺陷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实时记录;
尺寸包括瓶身外径、 瓶口外径、瓶脖外径、瓶口内经、瓶全高、瓶身长、口边厚、瓶颈长、口边倒角、瓶肩倒角、瓶底倒角、口边角度及形位公差;
缺陷包括黑点、结石、灰尘、污渍、皱褶、气泡、气线和裂纹;
自动显示制瓶总数,合格数、废品数及合格率等;
信息查询包括原始数据(图像)查询、预处理数据(图像)查询、检测结果数据查询并可打印查询结果等;
所有缺陷特征值及检测品种都可以由用户自己定义和修改;
尺寸检测范围:待定;
尺寸检测静态最高精度:±0.1 mm;
缺陷静态识别最高精度: <0.5 mmx0.5mm;
检测速度:600个/分钟
通过布局的具体方案如下:
 
2.2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检测原理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工作原理为:人工将玻璃瓶放在检测的输送线上面,玻璃瓶顺着输送线移动到光电传感器的位置,光电传感器检测玻璃瓶的有和无,如果检测到有瓶子到来,就反馈信号给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控制夹瓶装置的伺服电机转动,等待玻璃瓶的到来,当玻璃瓶随着输送带移动到夹瓶装置的位置,夹瓶装置夹紧玻璃瓶并悬空移动,于是光电传感器和摄像机开始对玻璃瓶的各个部位进行相位采集,反馈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核对,从而达到了检测的目的。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IGS三维图)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绪论    3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6   
第二章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总体结构的设计    7
   2.1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总体方案图    8
   2.2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检测原理    9
   2.3 机械传动部分的设计计算    10
      2.3.1夹瓶机构中电机的选型计算    11
      2.3.2同步带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11
      2.3.3轴承的选型计算    12
      2.3.4机架强度的计算    13
第三章 各主要零部件强度的校核    15
3.1轴承强度的校核与计算    18
   3.2传动轴强度的校核计算    18
第四章 玻璃瓶质量检测机中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18
   4.1检测输送线的三维建模    18
   4.2夹瓶装置的三维建模    18
   4.3滚筒的三维建模    20
   4.4玻璃瓶质量检测机的三维建模    22
第五章 三维软件设计总结    23
结论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推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