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_webname}
主页 > 电子信息 > 单片机 >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含程序,实物图,原理图)

来源:wenku7.com  资料编号:WK73612 资料等级:★★★★★ %E8%B5%84%E6%96%99%E7%BC%96%E5%8F%B7%EF%BC%9AWK73612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帮助
资料介绍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含程序,实物图,原理图)(12450字)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逐渐加强,对安全的需求愿望更大,因此安防概念和安防产品应运而生。传统的安防手段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安防智能化的需求。本系统正是基于该大环境,从人们的需求出发,设计出的一个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以实现智能安全防范的目的。
本设计的硬件部分由四大模块电路构成:传感器模块电路、单片机控制模块电路、显示模块电路、报警模块电路。控制模块外围,有为该系统设计的复位模块电路和振荡电路,使系统更稳定,更实用。
控制模块主要利用了AT89S52单片机作为整个报警器的控制系统。传感器部分通过感应通过的物体,形成电平信号输出,并经过单片机处理,实现传感器信号的判断、延时、显示、报警等功能。该系统用于集中检测报警,能对受控制的多个点进行实时检测,当检测到一个或多个点有报警信号时,能用声和数码显示出报警地点,实现了智能报警控制。
本系统软件部分采用汇编语言编写,使其数据流程可以清晰的反映在程序中,增强了程序的可读性,便于改进和扩充,从而为系统的使用提供了更方便的软件支持。
测试表明,各模块电路能够正常运行,信号接收灵敏度高,报警声音响,较好地实现了单片机多路控制智能报警功能。
关键词:单片机   传感器  报警器  智能控制

系统设计基础
本系统在设计中,主要采用了AT89S52单片机作为整个多路智能报警器的控制系统。众所周知,单片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元器件,其在工业控制、交通运输、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多种领域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因此在智能报警系统中,单片微机的应用也有着它的独特之处。

设计方案比较与确定
⑴ 方案一:可编程逻辑电路控制实现
采用数字逻辑芯片。本方案具有延时电路、显示电路、报警模块等多个功能模块。各个状态保持或转移的条件依赖于键盘控制信号。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本方案由于键盘控制信号繁多,系统的逻辑状态以及相互转移更是复杂,用纯粹的数字电路或小规模的可编程逻辑电路实现该系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用中大规模的可编程逻辑电路,而且一些模块电路的成本比较高,这样,整个系统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相对于方案二〕。因此,本设计并未采用这种方案。
  ⑵ 方案二:单片机控制实现
本方案采用单片机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鉴于市场上常见的51系列8位单片机的售价比较低廉,因此本设计采用了AT89S52单片机系统。

系统的总体结构
为了实现设计要求的基本功能,本系统必须包含四个基本功能模块:
(1)单片机控制模块。
(2)传感器模块。
(3)报警模块。
(4)显示模块。
其中单片机控制模块主要用于响应传感器信号和进行显示程序控制;传感器模块主要用于感应是否有物体通过,并形成电平信号输出;报警模块主要用于报警声响提示;显示模块主要用于显示报警地点。
    为完善系统的功能同时能够达到系统的设计指标,本系统必须包含以下功能模块:
(1)复位电路:实现单片机的复位控制。
(2)振荡电路:提供所需的单片机时钟频率。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
多路控制的智能报警器的设计


目        录
1  前言    1
2  系统设计基础    1
2.1  硬件设计基础    1
2.1.1  系统控制器——AT89S52    1
2.1.2  外围电路    2
2.2  软件设计基础    2
3  文献综述    3
4  总设计方案的比较与确定    3
4.1  设计方案比较与确定    3
5系统的硬件设计    5
5.1  系统的总体结构    5
5.2  系统设计原理图    6
5.3  外围电路设计    6
5.4  传感器电路    9
5.5  显示电路设计    11
5.6    报警电路设计    15
5.7  硬件部分的总体实现    16
6  系统的软件设计    16
6.1  编程语言的选择    16
6.2    系统程序流程图    16
6.3  部分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17
7  系统调试与测试    19
7.1  软件程序测试    19
7.2  硬件电路测试    21
8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英文摘要    26
附录

推荐资料